说到孩子的独立性,就得从孩子依恋母亲开始讲起。
孩子一周岁之后,几乎都逐步发展成为了粘着妈妈不放的状态。一会就要妈妈抱;一会就要牵着妈妈;一会就在喊“妈妈,妈妈你过来!”;一会就能停下任何正开心的事情,哭着问“妈妈在哪?”……
妈妈从此时开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烦恼,是吗?不过,不要急。孩子一刻都离不开妈妈的这种依恋,其实时间不会很长的,因为,这种依恋的本质是孩子准备独立,准备与母亲分离的起点。
听起来真的很不错,我估计很多母亲会放松一些。但也会有些母亲会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从一岁开始粘我,现在都快四岁了,还是很粘,幼儿园都不愿意去,去哪里都要我跟着才好呢?
嗯,这个疑问很有趣——孩子的独立性是生长性的自然需求,还是社会性的培养结果呢?关于这一点,目前的幼儿心理学在学术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更多的儿童教育学家发现——
儿童教育家发现
恰当的教育会让孩子更早学会独立、习惯独立,到真正地独立起来。
怎样才是恰当的教育呢?
妈妈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关于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从心底里毫无杂念的存在的,所以当母亲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会哭,继而采取对妈妈的视频不理不睬,最后,当确认妈妈真的回到了自己身边之后,就更粘着妈妈,一步也不愿意从妈妈身边挪开……等行为,十分肯定地向妈妈宣示了他的这一观点。
但是对于有些妈妈来说,她认为孩子在奶奶身边,在姥爷身边,在其他亲友的身边都是安全,完全没有任何危险,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并不是由妈妈一个人来承担的呀。很明显,这样的想法,是结果主义的认知方式,可是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却完全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的。
所以,妈妈的笑容,妈妈的拥抱,妈妈的目光,对于孩子来说,是整个世界的面貌。
当妈妈确认和接受自己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之后,就要开始担当起培养孩子逐步独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给予孩子在教育过程的欢乐气氛和高兴的情绪,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是依赖感知情绪来发展心智的了。
有个一非常好的方法,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给我们的孩子找一个比他大一点点(一岁以内)的玩伴
孩子在观察、模仿玩伴的过程中,会迅速地独立起来。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很敏感地发现自己是可以独立从其他地方学习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学哥哥抓瓶子,比如学姐姐扭屁股,比如学哥哥姐姐钻到桌子下面等等。
从此刻开始,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妈妈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他可以离开妈妈的视线和声音,学习到妈妈可能都不知道的东西。如果我们妈妈能强烈地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一些动作的进步和新的行为能力无比的惊讶的话,那将会给孩子更大的独立性乐趣的刺激和激励!
在孩子与玩伴一起玩耍的过程,妈妈是不能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的,因为,孩子会随时回头寻找妈妈目光的支持,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每个孩子都希望,当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时候,妈妈就在身边,这样那个倒霉就不再严重了,因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给妈妈来处理了。
这也是
妈妈比爸爸更伟大的地方
当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为之后,会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内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于是,孩子就会尝试离妈妈远一点——有的孩子开始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过来,你不要进来这里呀!”——而其实,孩子的表达就是这么准确,意思是:
妈妈你在这里不要动
等我吧
我试试走远一点
所以,妈妈要读懂孩子开始拒绝我们的话,不是不要我们了,而是他想尝试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能有多独立?此时,我们亲爱的妈妈,不能因为孩子说不要我们跟着,不要进去,就离开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则,我们的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会终止在这里,而产生“独立”会引发“妈妈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绪哦!
我究竟能走多远?
这是一个带有非常强烈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和孩子发现新的乐趣一样具有诱惑力和冒险性的刺激。孩子的独立性,就是这么从开始疏远母亲的目光开始的——请分辨清楚:是疏远妈妈的目光,而不是疏远妈妈哦!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些强烈的愿望,他们希望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还希望能到别人家里去吃饭,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里去睡觉,对于能在小朋友家里睡觉,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兴奋的。
孩子此时在下意识里很希望能证明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你
我也同样是可以的
尽管,很多时候,孩子第一次去别人家睡觉,最终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真的妈妈不在身边,会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点天亮,可以一起来就回家。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会在见到妈妈的那一刻,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无比的强大和自信的。
因此,亲爱的妈妈们,你们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在外过夜后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让孩子早早地见到你,孩子见到了你,他的独立冒险就圆满了,自信就可以开始爆棚了!所以,他会做出嫌弃你的样子,但心里却非常非常地满足,非常非常的充满了爱和安全感。
这是培养孩子获得独立性的心理建设关键哦!
再接下来,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亲爱的妈妈们,要多多观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来的时间有多长,躲藏自己的时间越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强,越有自信心回到妈妈的身边,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强——我自己一个人绝对可以应付这些了!哇塞,太厉害了吧?这就是开始训练我们的孩子习惯独立了。
幼儿心理学专家认为:
孩子与母亲的目光交流是为了消除空间的距离。也就是只要有母亲的目光在,孩子就觉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远。
对于很多母亲来说,孩子成长到了这一步,会令到她们担忧——妈妈们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们了。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妈妈了,孩子在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放手的时候,先跑了出去。
妈妈们的这个潜意识感知,其实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为,妈妈们,当然也包括爸爸们,好不容易确认和接受了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么这么快就变了呢?
紧接着,我们的潜意识就开始受到了这个情绪的深度影响,于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还没有长大,怎么可以自己去处理,和决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错,怎么办?尤其是犯了大错,不可扭转的错误呢?……这些句子将激发我们的妈妈和爸爸,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开始展开双臂准备紧紧地捆住我们的孩子了!
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就这样开始被控制住了
说到这里,我也基本上讲完了关于母亲的关注与孩子独立性培养的这个话题。在最后结束的时候,简单的说一个案例故事——
有位妈妈,是职业教师,非常非常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守护着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随着孩子的读书,去了孩子上学的学校做老师;当孩子升学到了初中,她也跟随着调动到了孩子就读的中学做老师。
这位妈妈,是一位很优秀的老师,她的很多学生都爱她,特别乐意与她在一起,跟她说各种心里话,她教学的能力和班级的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们爱她,亲近她,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却不想与她在一起,她很困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是独立于自己父母的,有一种令人兴奋的独立快感,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孩子学习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识,认知到了父母从未谈起的新奇等;
孩子与做老师的母亲在一起,虽然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世界的角度、宽度来说,都是与那些学生们没有太多差异的,但却失去了最大乐趣——独立快感。
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且丰富的知识,或者令人羡慕的优秀学业,他们还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独立成长的感受,享受自我价值和能力彰显的快感!尤其,当他们觉得父母都是对的时候,更需要证明自己也是对的,自己也可以是对的的肯定和骄傲感。
孩子为了想逃离一直陪伴的母亲,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了。
但孩子不愿意告诉妈妈这些,或者她也不能确认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妈妈可以接受,或者妈妈会不会伤心?她深知妈妈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过,妈妈的陪伴曾经给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爱她的妈妈,她也有不愿疏远妈妈,但终究,她还是希望妈妈能理解她这么复杂的情感纠结,不要再追问她,也不要生她的气,不要误会她。
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在自己读书的学校工作了;如果妈妈能接受让自己有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并还是会和过去一样的关爱她的话;如果妈妈不在穷追不舍地让自己说出妈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如果妈妈可以给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话,我会成长为妈妈最期望的样子,因为我也知道,妈妈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样子与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我想这位妈妈会看到这段文字的,我也必须承认,这段话不算是在讲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总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和孩子们!